簡介: 從“中國制造”(made in china),到中國制造業空心化,內襯不銹鋼復合管30年的風雨變遷,中國制造型企業玩了一輪世紀大翻盤。從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,到加入WTO,中國制造業發揮低成本優勢,贏得了大量的海外訂單,成為了國際制造業的主要生產加工基地,中國制造業幾乎成為“世界工廠”的代名詞,中國制造型企業也始終保持著中國經濟的核心支柱地位。 然而,30年河東,30年河西,現在的中國制造業正遭遇
從“中國制造”(made in china),到中國制造業空心化,內襯不銹鋼復合管30年的風雨變遷,中國制造型企業玩了一輪世紀大翻盤。從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,到加入WTO,中國制造業發揮低成本優勢,贏得了大量的海外訂單,成為了國際制造業的主要生產加工基地,中國制造業幾乎成為“世界工廠”的代名詞,中國制造型企業也始終保持著中國經濟的核心支柱地位。 然而,30年河東,30年河西,現在的中國制造業正遭遇著空前的發展瓶頸。無論是老百姓熟悉的家電制造業、服裝鞋帽業,還是高科技的電子通訊制造業,又或是基礎建設的鋼鐵制造業,化工制造業,機械設備制造業,都正面臨企業生死存亡的考驗。 截止2012年9月,中國80家大中鋼鐵企業,44家虧損,前8月虧損逾30億;今年上半年中國運動服裝品牌的驕傲“李寧”,史無前例的關掉了1200家門店;珠江三角洲的制造型企業,外貿出口量減少50%以上,生產線擱淺閑置。陶氏化學、通用電氣、福特汽車等制造企業也開始將部分業務從中國轉回到美國本土。